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?
有人最近在 WhatsApp 聊天平台写道:“我们总是忘记政府的责任是征税和建设基础设施,而不是发放现金补贴。反对党的要求正好相反……”
我的回应解释了我们长期被灌输的传统观念——然而这只揭示了事物的一个侧面。
基础设施如摩天大楼(除了更多的公立医院外)对依靠日常收入维生的 B40 群体几乎无意义。虽然现有制度确实提供了向符合资格者发放月度现金福利的机制,但这些常被忽视,尽管它们已嵌入制度框架。
相比之下,在一个需要经济刺激的国家中,直接将盈余资金注入市场是更有效的推动 GDP 增长的方式。如果国家经济持续低迷,它最终可能陷入衰退。
向全民发放 RM100 的方式可确保资源由下至上分配——惠及社会各阶层。对于不需要补贴的人,这笔款项将被再次分配。
在涓滴经济模式中,尤其是在马哈迪时代被用来合理化白象项目——简而言之就是巨型工程——其优势主要服务于精英阶层,普通民众收益甚微。虽然这种模式可能带来就业机会,但在包容性方面始终不足。
在新加坡,审慎的经济管理确保每一分钱的投资都有回报。即使如此,盈余资金仍以几百新元的现金补助形式重新分配给公民,使个人能够通过消费促进经济增长。
我从 Microsoft Copilot 得到一些简要信息:
🇸🇬 2025 年,新加坡政府向符合条件的成年公民发放了金额介于 SGD $350 至 $850 的现金补贴,作为“保障配套”的一部分,用以应对通胀及 GST 上调的影响。具体金额取决于收入水平与房产拥有情况。
💰 此外,年长者在“银发奖金”计划下获得 $200 至 $300 的现金补贴,SG60 礼券则在七月发放,金额为 $600 至 $800,以庆祝新加坡建国 60 周年。
希望这能帮助澄清首相安华依布拉欣所推行的“免费现金”政策背后的逻辑。这是一项微妙的平衡之举——不仅通过 MRT 第三路线等基础设施促进 GDP,还通过战略布局和批准外国直接投资来推动国家经济。
Copilot 也提供了马来西亚政府在安华领导下的基础设施项目清单。
马来西亚已将其基础设施重点转向包容性、基本和可持续发展,只有当项目具备战略意义时才考虑启动大型工程。
English:
Bahasa Malaysia
🇨🇳 Simplified Chinese
🇮🇳 Tamil
Comments
Post a Comment